首页 · 媒体矩阵 · 媒体报道 ·
正文
宁波建筑服务产业园:五年锻造八万"新时代建筑工匠"
发布时间:2025-06-30 16:36:24 来源:本站原创

一周的培训都是干货!我们做木墙的焊法跟其他焊工的有点不一样这次实操培训针对性很强,而且理论学习中像焊接防火措施等安全生产知识,也是我平时容易忽略的。”焊工刘坤上周参加了宁波建筑服务产业园的焊工培训,又斗志满满投入工作。

2018年成立以来,宁波建筑服务产业园以破解建筑工人学历低、年龄偏大、流动性强等行业痛点为目标,通过完善"产业园工会联合会+项目工地工会+工匠学院工会"三级组织体系,探索出一条"党建铸魂、技能赋能、服务暖心"的产业工人培育路径,成为行业特色品牌。

图片1.png

走进园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标语自2018年上墙起便格外醒目——这里的"初心",是服务建筑工人的实际需求;"使命",是提升技能、维护权益、保障发展。围绕这一目标,园区构建起"总部高地、生活培训基地、生产工地"的"三地"建设方针,形成"1+2+N"(一个产业园、两个培育基地、N个项目工地)发展载体,搭建起"党建引领、政策扶持、法律援助、工会服务、发展共享"五大平台,常态化推进职工阵地建设。座以"锻造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为宗旨的园区,正用五年时间让8万余名建筑工人从"工地务工者"逐步成长为有技能、有信仰、有归属的"城市建造者"。

思政引领是园区最鲜明的底色。"班前十分钟不是简单的集合哨,而是我们的'红色熔炉'。"园区工会联合会负责人胡优鸳介绍,针对建筑工人流动性强、学习时间碎片化的特点,园区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工作:通过"书记讲党课""党史微宣讲"等活动,推动党的理论进工地、进班组;在工匠学院开设"课前十分钟"思政课堂、"课前十五分钟"安全教育,让"红色教育"与"技能培训"同频共振。一名参与过党史学习的工人回忆:"以前总觉得学习离自己远,现在每天班前会听党史、学安全,才知道干建筑的也能和'家国情怀'连上线。"

图片2.png

技能提升是产业工人转型的关键支撑。2020年7月,园区成立"建才之家",并推动建立浙江省首个建筑产业工人培育基地、浙江省建筑业现代化宁波产业学院,形成集人才培养、企业服务、政策研究、技术创新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在这里,劳模工匠手把手带徒操作装配式虚拟仿真软件,日常培训与技能比武交替进行。"现在干装配式建筑,误差必须控制在0.5毫米以内,错一毫米都得推倒重来。"一位从业多年的技术骨干在学院授课时坦言,这种"严要求"倒逼自己和工友们不断精进技艺。近年来,园区通过"工会+部门+培训机构"三方联动模式,累计培养装配式工人600人、特种作业人员5000人、班组长650人,建设岗位人员培训26000更在国家级省级技能竞赛中屡获佳绩。

图片3.png

暖心服务则是留住工人的"黏合剂"。园区围绕"稳定职工队伍,提升产业工人综合实力"的工作体系,11家项目工地工会常态化开展微党校、关怀慰问、公益法律援助等活动;"惠民工·小候鸟行动"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举办夏令营,解决暑期托管难题;首创的金字塔三级调解新模式,让"丁师傅调解室"成为工人们的"矛盾终点站"——自成立以来,这里已开展法律咨询1500余次,成功调解纠纷1300余件,追回欠薪3000余万元,调解成功率和协议履行率均达99%。

这些努力,正转化为看得见的成果。园区先后在全国、省级、市级工会会议上分享经验,2024年初宁波市江北区建立建筑劳务产业园工会联合会等做法入选住建部《培育新时代建筑产业工人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第一批)》;同年7月,宁波建工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实践入选全国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作为全省首个建筑产业工人培训基地,这里不仅是工人的"成长摇篮",更成为政府、企业、职工三方沟通的桥梁——累计推荐多名工匠获得市级及以上荣誉,让产业工人的价值被看见、被认可。

"我们要建的不仅是高楼大厦,更是一支有信仰、有技能、有归属感的产业工人大军。"园区工会联合会主席胡优鸳说。这支从工地走向学院的"建筑铁军",正用双手托举起宁波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钢筋铁骨,也书写着新时代产业工人的精彩答卷。

(吴倩 周永卫 陆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