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媒体聚焦

甬派客户端 | 养老护理界的"最美工匠":我们是"排雷兵",不是"消防兵"

发布时间:2023-11-22

WechatIMG1723.jpg

郭素玲和老人拉家常。陈朝霞 摄

(甬派客户端记者 陈朝霞 通讯员 郑轶文)

       海曙区广安养怡院,目前居住着近400名平均年龄87岁的老人,其中90%左右为失能者。

       近日,记者跟随养老护理员郭素玲,从1楼到7楼来回走了一圈,只见她不断驻足察言观色、嘘寒问暖——

       “奶奶,昨天家人来看望你了,开心吧!”“阿叔,下午有教‘手指操’活动,到时参加哦!”“阿婆,你的脚好些了吗?”……

       伴随着微笑,一声声问候仿佛一缕缕阳光,照亮了老人们的心田。

       2009年从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康复理疗专业毕业后,郭素玲以康复治疗师的身份加入养老护理行业,一干就是14年。

WechatIMG1725.jpg

郭素玲获评2023年度“最美浙江人·最美工匠”。受访者供图

       近日,省委宣传部、省总工会发布2023年度“最美浙江人·最美工匠”名单,36岁的郭素玲入选。此前,她已荣获宁波市首席工人、浙江金蓝领、浙江省技术能手等称号。

       对于荣誉,郭素玲很谦虚:“养老护理员不像产业工匠那样亮眼,能雕琢出精美的产品。我们每天面对的是需要生活照料、医疗康复和情感寄托的老人。将爱心、耐心、关心、细心、责任心,倾注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对老人的照护中,这就是我理解的匠心。”

       的确,“最美工匠”不是一蹴而就的。

       郭素玲坦言,最初从事这一职业时,她时常哭鼻子。

       “老人身体不适,无故发脾气;家属不理解,跟着责备;值夜班时,遇到老人突发意外情况,家属联系不上,半夜紧急送医,又急又累又担心……”郭素玲说,初来乍到的她备感委屈和压力,同时也暗暗告诫自己,一定要让自己“更稳、更放松”。

       对技艺精益求精,是郭素玲让自己实现“更稳、更放松”状态的第一步。

       年轻的她虚心向前辈请教,不断学习与进步,“一些基本功,如帮助喂药、睡眠照料、穿脱衣训练、手杖行走训练等,表面上是照护老人,实际上是和老人沟通交流。要能接受老人的负面情绪,识别老人的心理状态,服务才能更周到、更专业。”

       让郭素玲记忆犹新的是,2019年有大半年时间,她埋头学习理论知识、苦练操作项目,最终过关斩将,在国家级养老护理员职业竞赛中获得一等奖,“在认真分析每个案例、细细琢磨每位受助对象的身体和心理状况时,脑海中总会迸发新灵感,找到最佳护理方案。”

WechatIMG1724.jpg

郭素玲关心问候老人的身体状况。陈朝霞 摄

       日常工作中,对老人尽心尽责,也是郭素玲的追求。

       就在上个月,85岁的许奶奶入住养怡院。老人家属交代,前几天老人在家摔了一跤,事后看上去一切正常,所以没上医院检查。

       知悉这一情况后,郭素玲特别留意观察许奶奶的身体状态,当发现老人有头晕症状后,第一时间为她拍片。结果显示,老人右臀部压缩性骨折。“很多老人疼痛感迟钝,受伤后,自己和家人都没察觉,护理员必须有专业眼光,能有效避免老人二次受伤。”郭素玲分析。

       还有一次,83岁的任奶奶突发癫痫倒在床边,牙关紧咬。郭素玲第一时间赶到,匆忙之中找不到毛巾和压舌板,情急之下,她掰开老人的牙关,迅速清理其口中白沫,并将自己的手指塞入其紧咬的牙缝间,避免老人咬伤舌头,“虽然自己的手被咬伤了,但是看着老人转危为安,内心非常欣慰。”

       在郭素玲看来,养老护理员是“排雷兵”,不是“消防兵”。

       “跌倒、噎食、烫伤、病情恶化……面对老人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应该有预案,提前做好各种风险防范。”为此,作为广安养怡院副院长的郭素玲牵头开设“护理小课堂”,开展业务培训;成立工作室,分析院内实际案例,手把手指导护理技能;组织“情绪减压”沙龙……

       “广安养怡院有90多名养老护理员,其中有不少是‘00后’。以老带新、传承匠心精神,也是我的职责。”郭素玲表示。

WechatIMG1726.jpg

郭素玲(右一)开展业务培训。受访者供图

       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历练,如今郭素玲真正做到了“更稳、更放松”。

       不过,她坦言,护理行业工作累、强度大,压力不可避免,她自己也需要通过听音乐、静坐调息来舒缓紧张情绪,“每天面对老人,让我更敬畏生命。养怡院是老人最后的家,能让老人感到家的温暖和家人般的呵护,一切辛苦和付出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