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南海主持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如果说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是一本厚重的书,那么“经济特区”无疑是其中“最精彩的故事”之一,故事的“主人公”正是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等几个省市。
从上世纪80年代在厦门主抓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到近年来多次赴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考察调研,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十分关心、支持经济特区发展,并对未来给予厚望:“经济特区不仅要继续办下去,而且要办得更好、办出水平。”
厦门演武大桥沿线及鼓浪屿(拼接照片,2017年8月24日摄)。
1980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两省会议纪要》,将此前的“出口特区”正式改名为“经济特区”。同年8月,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批准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并通过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这标志着中国的经济特区正式诞生。
厦门,这个昔日在福建省偏居一隅的海防小城如同一条小船,被推进了改革开放的大潮中。
1985年,尚在大潮中摇曳的厦门迎来新一任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习近平。
在那个年代,大家只知道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但以什么为目标、要改到什么程度,并没有明确答案。答案只有在实际建设发展过程中去积累、总结。
厦门三年,习近平牵头推动金融体制改革,厦门于1985年11月成立了我国第一家中外合资银行——厦门国际银行;习近平分管厦门航空公司,为这个我国第一家合资经营、企业化运作的航空公司争取了各种发展的有利条件;习近平还发动人民群众为城市发展建言投稿,组织十几家单位、100余位专家学者实地调研,领导制订了《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这个发展战略也是中国地方政府最早编制的一个纵跨十五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
在调离厦门去其他地方工作后,习近平依旧关注着厦门经济特区发展。2002年6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的习近平赴厦门调研时指出,厦门要拓展中心城市发展空间,扩大经济发展腹地。
2017年9月,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在厦门举行。习近平主席不仅盛情介绍了厦门这座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之城,还真诚、自信地向世界分享:“事实证明,全面深化改革的路走对了,还要大步走下去。”
深圳大沙河两岸,高科技企业云集,生态环境优美(无人机照片,2020年1月7日摄)。
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东省深圳、珠海等地考察调研。作为党的十八大后第一次国内考察,总书记的“广东之行”正是向世界宣示中国“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决心和信心。
深圳经济特区不负众望,继续发扬“拓荒牛”精神,2019年人均GDP达到20.3万元;GDP总量达2.69万亿元,位于世界城市发展前列;常住人口超过1300万人,拥有华为、招商、平安等多家世界500强企业……
2018年,正值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总书记又一次来到深圳、珠海等地考察调研。
总书记在此次考察调研期间说:“实践证明,改革开放道路是正确的,必须一以贯之、锲而不舍、再接再厉。”他同时对深圳特区提出新要求,希望深圳在共建“一带一路”、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参与国际合作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同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正式发布。
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央重磅文件为深圳等经济特区快速发展带来历史机遇;如今,中央重磅文件再次出台,已届“不惑之年”的经济特区将担负起新的、更高要求的国家使命。
海南三亚亚特兰蒂斯度假区(无人机照片,2020年4月4日摄)。
经济特区建设,是中国坚定实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40年来,世界透过经济特区开始了解中国,中国也由经济特区开始,深深地融入世界。
今年在疫情冲击下,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为原则部署全国疫情防控工作,密集赴各省市考察调研,实地了解复工复产情况,并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7月,我国经济运行继续延续稳定恢复的向好态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8%,其中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分别实现9.8%、13%的较快增长;外贸形势同样好于预期,全国进出口同比增长6.5%,其中出口增长达10.4%,实现连续4个月同比增长……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刚刚结束安徽之行后,又于8月24日主持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
“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总书记直击要点并指出,“要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四十多年改革开放,“不惑之年”的经济特区要以“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精神,继续迈向“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