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媒体聚焦

海曙新闻丨中国中机行业工匠朱良军、浙江工匠何先撑、市首席工人励旗红……海曙优秀匠人竞相涌现 “匠心”品质敢为先

发布时间:2019-09-16

1

      全媒体记者 王超 徐慧琳 通讯员 林孝午 刘平 郑轶文

      中秋佳节,雅戈尔的服装制版间里,“浙江省首席技师”何先撑带着几名徒弟在忙碌地进行制版设计,这位敬业的“匠人”凭借自己的技艺刚刚成为我区首位“浙江工匠”称号获得者。“所谓的‘匠心’,就是在自己的领域做到极致,坚守手艺的良心。”何先撑说。一名“工匠”带来的效益,不仅仅体现在自己身上,还能彻底影响一群身边人。他亲手培养出的服装制版技师达到32名,其中1名已经获得“宁波市首席工人”称号。

      伴随着全区上下高质量建设国内一流强区的号角,各行各业都在重视“工匠”、培育“工匠”、引进“工匠”,像何先撑一样的技术人才越来越多。据统计,全区共有各级各类技能人才10.8万名;“匠心汇海”、大师工作室、金蓝领培育、工匠创新工作室和工匠劳模服务队等一大批选育计划,为工匠人才铺就了发展通道。

      何为工匠精神?

      时间沉淀“匠心”

      “定义一名技术能手的技术高超,往往需要时间和实打实的成绩。”区人社局负责人说,“工匠精神”倡导的是坚守、钻研的品质。

      十几年如一日的坚守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凹凸重工技能大师工作室的朱良军用5年时间培育出了一批技术人才,这对于一家企业的发展来讲,已经是很大的时间成本投入了。

      “很多年轻人耐不住寂寞。”朱良军道出了其中一个工匠培育的现状。随着经济的发展,工匠技艺的传承却受到了阻碍,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沉不下心来,纷纷选择进入了大城市,在新兴行业里谋求职业的发展,很难坚持去打磨、沉淀那颗精致的“匠心”;另一方面,大规模的机器生产加工,使产品越来越冰冷。朱良军说,其实“工匠精神”就是在为工匠正名,评价产品的好坏不能以机械化生产程度的高低来评判,而是要看产品的设计、创意、文化内涵,这些都有了,产品才能有“品质”。“品质需要时间的沉淀。”他说。

      如何锻造工匠?

      拓宽选育道路

      发展需要更多的“工匠”助力,这是我区上下的共识。

      为发挥劳模、工匠和高技能人才的“火车头”作用,区总工会构建起工匠培育和创新贡献导向激励机制。全区各镇(乡)街道、园区、企业工会定期举办工匠评比,形成工匠人才优秀资源“储备库”,打通技术工匠们的培育通道。

      自2017年,区总工会启动开展工匠创新工作室创建活动,截至目前,全区有区级工匠创新工作室9家,其中2家已申报市级工匠创新工作室并已完成验收。如今,这些工作室不仅覆盖了纺织业、制造业、建筑业等传统行业,而且拓展到了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此外,为给各级劳模搭建学习进步的平台,2016年,区总工会启动“学历提升工程”,联合宁波电大,开设高等学历教育班,构筑起多层次、开放式、网络化的劳模教育新模式。

      “我区目前的制造业规模庞大,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也很大。”区人社局负责人表示,为了满足技能人才发展需求,在原有现代服务业企业自主评价工作基础上,我区在未来将大力推进“智能制造”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工作,为企业招引人才、留住人才添一把力。计划到2020年底海曙每年培育“智能制造”区级自主评价试点单位8家,每年通过自主评价开展企业人才实训1000名。

      如何激活匠心?

      创新多元服务

      “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在全区营造人人当工匠、人人学工匠的良好环境。”区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说,让工匠得到全社会的尊重,做好技能人才的服务保障十分重要。“这样才能激活每个技能人才踏实钻研的‘匠心’。”区总工会负责人说。

       近年来,我区建立工匠晋升机制,激励争先创优是要点,将“海曙工匠”人选优先推荐为市级以上工匠、五一劳动奖章和劳动模范荣誉称号。截至目前已推选获评“浙江工匠”1人、“港城工匠”8人、“港城工匠”提名奖3人。工会每年都会定期召开劳模工匠座谈会,组织区内各领域职工技术志愿服务队开展技术服务援助行动,为有一技之长的工匠提供多元化展示平台的同时,鼓励他们多去基层和一线参与志愿服务,反哺社会。

      为鼓励技能人才特别是青年技能人才成长,今年以来区人社局开展了乡村就业创业实用人才的专业技能培训,“一对一”精准的政策宣讲服务,“以赛代评”的职业技能竞赛,以及市民技能体验等活动。目前,区人社局每年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15000人次,高技能人才培训4500人次。“近年来,我区大力实施‘匠心汇海’计划,培育、引进了一大批独具匠心的人才,他们在各自岗位上发光发热,用自己的巧手匠心,铸造起高质量发展的坚强基础。”区人社局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