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小微企业,想向其他更好的企业学习如何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隔壁企业就配有健身房,可否由工会出面协调,让我们的职工也能共享这些优质资源。”今年年初,宁波工会启运片区专职工作者徐小英一边走访辖区企业,一边认真记录着企业工会和职工提出的“需求清单”。清单上报后,启运片区所在的海曙区段塘街道总工会提出了“企业服务联盟计划”,对可调动的资源进行了匹配、对接与共享,在为职工谋福利的同时,也为企业发展凝聚了心力,成功建立起“需求—资源—反馈”闭环管理的长效机制,将基层“末梢”一变而为治理“前哨”。
“小空间”集成“大服务”
“温暖启运,欢迎回家。”走进位于海曙区段塘街道藕元巷4号的启运片区服务站大门,一句醒目的标语映入眼帘。据工作人员介绍,该服务站为宁波市首个试点挂牌的工会片区服务共享综合站点,辐射面积4.32平方公里,下辖启运社区工会联合会、芝江社区联合工会、雄镇社区联合工会、丽园社区联合工会,覆盖服务企业2173家,其中单建工会60家,共计有10087名工会会员。
“别看服务站空间不大,但这里不仅是职工的‘充电站’,也是资源整合的‘枢纽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这家面积仅228m2的服务站共划分为共享服务区、活动区和展陈区等3个功能区,集成了工会户外劳动者驿站、妈咪暖心小屋、职工书屋、工创家爱心直播间等9个服务阵地和44家片区企业“工享”合作资源,融合了28个“工惠”服务项目,实现了从“物理叠加”到“资源集成”的空间集成,为职工打造了一个半径15分钟的工会共享阵地服务圈。
“小切口”焕发“大能量”
“职工子女暑期爱心托管班的举办,大大缓解了我们企业职工的后顾之忧,也为企业发展凝聚了精气神。”狮丹努集团工会相关负责人指着车间里专注操作的纺织女工表示,“往年暑假总有人请假带孩子,现在孩子们在服务站学编程、做手工,家长还能在手机上实时查看动态。”据了解,启运片区服务站爱心托管服务,托管的尽管是孩子,但服务的却是职工,保障的更是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这样的暖心故事几乎每天都在这个服务站里发生。近年来,对工会片区化服务新机制的探索实施,让服务站在一个个“小切口”中焕发出了“大能量”,从工会志愿者化身“公益红娘”,到邀请心理咨询团队为职工定期开展心理沙龙疏解工作压力;从响应职工需求在“启运晚七点”职工夜校开设相关技能培训课程,到积极寻找合适房源缓解职工群体租房难题,服务站的每项服务都瞄准了职工提出的现实需求,在看似毫不起眼的日常服务细节中描绘了一幅幅具体而微的温情图景。
“小单元”托举“大治理”
片区怎么分?服务怎么开展?启运片区服务站给出的实践经验是:以“地域相邻、行业相近、规模适当、便于服务”为原则,按照覆盖工会组织50家或会员5000人左右划分,整合工会志愿者、劳动关系调解员、社工(村干部)及基层治理网格员等社会力量,组建“工会力量联络图”,有效填补了工会基层工作的最小单元。
“作为宁波工会参与基层治理的前沿端口,我们服务站将‘企情通’迭代创新为‘工情通’,并通过数字赋能持续提升服务水平。”启运片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服务站综合线上线下渠道,接轨宁波工会职工诉求感知与处置、“职工说事”和“主席有约”等平台,统一归集职工诉求,按照诉求感知、分级流转、分类处置、闭环办结四步骤,构建纵向“贯通上下”、横向“多元化解”衔接到边的立体化工作体系,目前已累计处理各类事项300余件,服务辖区一线职工5000余人次。就在前段时间,该服务站还通过搭建员工代表、企业负责人、法律顾问沟通协调平台,为20名因担心企业倒闭无法拿到工资的餐饮企业员工提供法律咨询服务,最终为员工拿到了总计40余万元的工资。
“走进企业才能让我们贴近职工,听到职工真正的心声才能实实在在地解决他们的急难愁盼问题。”徐小英说,带着一切以职工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她将主动顺应基层治理重心下移的新态势,为做好工会片区服务贡献一线力量。
◆背景链接:近年来,宁波市总工会持续探索实施工会片区化服务新机制,以“片区化+数字化”为牵引,以打通服务职工“最后一公里”为目标,围绕片区科学设置、力量配置、阵地建设、运行机制、数字赋能等工作重点,最大限度延伸工会工作臂膀,着力打通堵点、补齐基层短板,有效激发基层工会组织和工会干部创新活力,全域推进工会组织覆盖、工作覆盖、服务覆盖,全面提升基层工会引领力、组织力、服务力。据统计,目前宁波市共划分出102个片区,覆盖所有区(县、市),102名片区专职工作者已累计走访基层近1.5万次,上报事件3650件,办结率达97.3%。
片区专职工作者走访企业收集“需求清单”。
[通讯员:李凡 吴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