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鄞州区东吴镇的“工蜂驿站”。
3月24日上午,宁波工蜂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员工吴万留驱车绕行鄞州区的五乡镇、东吴镇和云龙镇,在当地“工蜂驿站”分别张贴了11张、18张、13张招工启事。“春节后企业一线用工需求明显回升,比节前增长约两三成。”他边张贴边介绍。
他的日常工作是为这几个“工蜂驿站”更新招聘信息。
“招工岗亭”精准匹配求职需求?
在鄞州区五乡镇龙兴村村委会旁的“工蜂驿站”,橘红色调的岗亭檐顶张贴着“免费找工作”的醒目标识?,八九位务工者正驻足浏览招聘信息。这个“招工岗亭”占地6平方米,岗亭三面张贴着A4规格招工启事,单面有50余份。每份信息清晰标注企业名称、岗位要求、薪资待遇及联系人电话,顶部“工蜂APP”二维码可实现线上线下信息联动。
“这里地处五乡镇工业园区,企业比较集中,外来务工人员也比较多,企业招工和人员求职双方都有需求。”“工蜂科技”负责人说。
据他介绍,这个驿站从去年9月份设立以来,每天新增10家左右企业的招工信息,岗位需求有200多个。主要是以五乡镇本地企业为主,也有附近东部新城、东钱湖、梅墟一带的企业。
现场,不少求职者在仔细查看岗亭的招工信息,看到有意向的工作后,有人直接电话联系企业。
“一开始还担心换个环境工作很难找,在‘工蜂驿站’浏览招聘信息后,我很快找到了工作,而且还是在家门口就业,很方便。”家住龙兴村的小吴说。之前他在北仑区从事注塑机方面工作,最近他回到了老家,好在有“工蜂驿站”,很快找到了工作。当天,他带朋友来找工作。
贵州籍务工者刘新丰年逾五旬,正寻觅装卸工岗位。他坦言:“我这眼神不太好,一些电子屏上招聘海报,有时还没看清楚就翻过去。现在可不一样了,对自己感兴趣的岗位,可以仔细看一会儿,真是太方便了!”
据老刘介绍,他们来宁波务工的老乡中有一部分年纪偏大,不太熟悉使用智能手机,找工作的渠道有限,这些线下“招工岗亭”满足了他们的求职需求。
企业:线下岗亭效果更直接
“工蜂科技”推出的线上+线下招聘平台,使招工岗位与求职需求实现无缝对接,这也与基层工会开展的助推就业再就业工作相吻合。“工蜂科技”负责人表示,他们在相关镇(街道)设置“招工岗亭”时,得到了当地工会的大力支持,比如在鄞州区五乡镇,工会主席帮忙一起协调关系,帮助选址落地。
“想招工的单位只需要在‘工蜂APP’上注册并发布需求,企业有专人审核企业资质及招工信息内容,通过审核后马上就会在线上发布,第二天会在岗亭张贴。目前,线上入驻企业也有3000多家,而且还在不断增加。”“工蜂科技”负责人说。
每天,企业安排专职人员更新“工蜂驿站”的招工信息。截至今年2月底,12个“招工岗亭”累计发布1.4万余个岗位,促成5600余人成功就业。这些“工蜂驿站”投放后,有效满足了岗亭周围方圆5公里范围内的招工求职需求。
那招聘企业反响如何呢?
宁波好耐特交通设计有限公司是一家小微企业,企业最近业务量大增,急需招聘15名电焊工和普工。以往企业都是在厂房门口张贴招聘海报,今年春节过后,企业在“工蜂”平台上发布了招聘信息,吸引了不少求职者前来洽谈。“昨天就有20多名求职者看到招聘信息后,主动打电话跟我们联系了。通过‘工蜂’平台线上线下联动,传播覆盖面显著扩大,招聘效率大幅提升。”该公司办公室主任崔媛媛说。
同样受益的还有位于鄞州经济开发区的宁波益达铸业有限公司。该公司主要从事模具制造、锌铝合金压铸等业务,由于位置距离中心城区有40多公里,招聘一线工人相对较难。前不久,该公司尝试在瞻岐镇的“工蜂驿站”发布了招工信息,没想到第二天就有不少人来应聘了。企业从中挑选了一批合格的员工。该公司人事部经理谢豪聪表示,招聘普工等蓝领工人,线下渠道比线上效果更好。
鄞州区就业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工蜂驿站”的5公里智慧就业生态圈打造与鄞州区推行的家门口就业服务圈的概念是一致的,社会力量的介入有助于构建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公共就业服务协作机制,营造共助共扶的“共富”氛围。“从我们的企业招聘群里反馈的信息来看,招工岗亭人流比较大,关注度比较高,招工信息张贴后马上就会有人打电话咨询。”这名负责人说。
“招工岗亭”能否大规模推广?
笔者了解到,目前,一些大型招聘APP多数聚焦白领群体,一些产业工人对口的招聘信息相对较少。而蓝领工人找工作往往更倾向于接地气的方式。
“蓝领工人找工作往往需要的是接地气。如何让招工岗位与求职需求实现便捷无缝对接,还需要花力气解决。”“工蜂科技”负责人说。基于此,该公司在浙江省内率先开发了线上+线下的“工蜂”平台。
目前,“工蜂驿站”对信息发布方和求职人员都不收费,那么,这一模式能长久运行吗?
该公司表示,为维持企业正常运转,计划从今年下半年起,对在“工蜂驿站”发布招工信息的企业收取适量工本费。收费标准设定为每家企业发布一张 A4 纸大小的招工信息,每天收取 3 元,按日计费。这种收费相比较其他招聘渠道,是相当便宜的。
据了解,线下的“工蜂驿站”是一个钢结构可移动的亭,它选在有人流量、不妨碍通行的区域摆放,方便求职者找工作。平时,他们由专人负责管理。经过半年多的试运行,“工蜂驿站”每天更新招聘岗位,打造的线下“天天招聘会”,有效弥补目前线下招聘场次少的现状,也具备大规模复制推广的条件。下一步,“工蜂科技”计划在五乡镇再设置一个“招工岗亭”,拟融入工会驿站的功能,在岗亭里设置空调、冰箱、饮水机、座凳等,方便求职者和务工人员到里面歇歇脚、喝喝茶。根据企业规划,到今年年底,拟在鄞州区各镇(街道)、商业综合体、人口比较集中的社区,布设100个“工蜂驿站”。
“我们期待着相关职能部门和镇街给予大力支持,比如出台相关的措施,在每个乡镇(街道)划拨1~2个10平方米左右的便民招工岗亭建设临时用地指标,促进‘5公里智慧就业生态圈’项目落地。”这名负责人说。
“工蜂驿站”的出现,也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在今年的宁波市两会上,市政协委员黄宗兴就提出建议,参照东吴镇等地的经验,在求职热点区设“招工岗亭”,平台整合发布招工求职信息,辐射周边5公里就业圈,高效构建灵活用工市场。
也有业内人士表示,当“工蜂驿站”从解决信息不对称的工具,升级为区域就业服务的一大抓手,其价值已超越单纯的招聘场景。未来能否建立可复制的市场化运营模式,将是检验这一创新生命力的核心标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