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浙江省经信厅正式公布2024年浙江省历史经典产业传承创新工作室名单中,宁波市江北区申报的杨建强骨木镶嵌传承创新工作室成功入选,骨木镶嵌首次列入省级历史经典产业传承名单。
清供摆件(骨木镶嵌)源于宁波慈城,隋唐时期就被列为贡品,并在清乾隆年间最为盛行。清供摆件(骨木镶嵌)有文房四宝、花瓶、插屏、香炉架等数十个品种,采用优质酸枝木、紫檀木、花梨木等名贵材木作为原料,外形以明清传统款式为主,榫卯结构工艺,共有拷贝、榫卯、扎坯、木雕等15道主要工序,用古老的中华大漆—生漆增强产品色泽,选材考究,做工精细。
作为一名地道慈城人的杨建强,从15岁开始拜师学艺,两年出师返回慈城镇三联村,进入慈城新联雕刻厂做木工,先后从事清供摆件、骨木镶嵌、红木雕刻、红木模型等设计创新研发工作。随后又办厂经营《印象慈城》清供摆件专营店。杨建强作品先后荣获国家级金奖12个、省级金奖10个、银奖10多个等30多项大奖。他本人也曾获得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宁波市劳动模范、宁波工匠、港城工匠等多项荣誉称号。
清供摆件(骨木镶嵌)从设计到完工,工序复杂,一般工人至少需要2—3年时间才能掌握基本技能。随着其它行业快速发展,工资待遇也大都超过本行业。目前,不仅学手工艺的人越来越少,甚至有多年工作经验且手艺精湛的工艺师傅也多有改行。
“我们通过走访老一辈工匠,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工艺资料和历史档案,为技艺的传承提供了宝贵的依据。同时,工作室开设了传统工艺培训班,邀请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亲自授课,培养了一批年轻的骨木镶嵌工匠,为这一技艺注入了新鲜血液。”杨建强介绍道。
目前,杨建强骨木镶嵌传承创新工作室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内设骨木镶嵌文化展厅和骨木镶嵌工艺体验馆,集体验、研学、科普、研发、生产、销售、交流等功能于一体,先后培养了20余名能够独立操作的徒弟,其中2名弟子成为宁波市工艺美术大师。
(周永卫 吴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