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李凡报道)“大家好,这是我们的夜学活动……”最近,宁波市余姚市陆埠镇一个名为“陆上五马乡村故事”的账号在短视频社交媒体上火了,账号以“接地气”的画面语言、轻松幽默的表达风格收获了众多本地青年职工网友的关注和点赞。与此同时,位于梁弄镇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旧址里的“红色剧本杀”--《红村1942》也成为众多青年职工沉浸式体验打卡的“新地标”。越来越多的理论宣讲形式正在余姚这片红色热土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为广大青年职工打造了风格多样的思政“充电”赋能平台。
用小屏幕解读大理论
陆埠青马青年宣讲队的成员陈桃杰,是一名90后村干部,同时也是“陆上五马乡村故事”短视频账号里的“男主角”。“什么叫‘新质生产力’?请大家跟随屏幕一起来看。”透过一块小小的屏幕,陈桃杰和他的团队将工作和生活中的日常片段拼凑起来,为屏幕前的观众解读理论创新的故事。“如果我们讲述理论的方式太过‘官方’,其实反而增加了观众理解的门槛。”陈桃杰告诉记者,基于这一思考,他往往会把诸如在党的二十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提到的一些关键要点,通过具象化的方式呈现给屏幕前的观众。“比如我们在一些直播场合中会运用到无人机技术,这个时候我就会跟直播间里的人普及‘新质生产力’这个概念。”陈桃杰说,理论宣讲只有跟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有一定的关联度,大家才能听得进去。如今,“陆上五马乡村故事”的账号粉丝数已突破3万,部分视频播放量甚至成为近百万的“爆款”,充满生活趣味、毫无植入痕迹的“乡村故事”不仅成为展示乡村振兴的前沿窗口,也让大理论通过小屏幕飞入了寻常百姓家。
在小场景讲述大故事
用摩斯密码破译刚截获的电报、乔装打扮营救被捕战友、提笔在“抗战生死令”上签字…这并非影视剧里的镜头,而是梁弄镇横坎头村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旧址里的“红色剧本杀-《红村1942》中的一幕。据了解,当地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如何在其中注入更多“年轻态”,让理论故事成为青年职工“可触摸”“可感知”的“历史现场”,成为一大课题。“在根据地旧址里面玩剧本杀,听着就很带感。”记者在现场遇到了一批正在团建的青年职工,他们都是冲着《红村1942》来的。“来之前,我并不了解这段历史,入剧后,我们仿佛‘穿越’回了历史现场,开始代入式地去体会,思考那段时间发生的历史事件。”青年职工李阳在剧本杀结束后表示,大家通过手机扫码抽取角色后一边参观旧址群,一边从史料信息中找线索、解谜题,在沉浸的体验中对党的发展和理论的创新有了更深刻的感悟。“这个场景现现在也成为了我们的理论宣讲阵地。”梁弄镇总工会主席胡晰燕说,场景虽小故事很大,场景化的理论宣讲也增添了说服力和影响力。
以小三级撑起大格局
“话说咱们汽车人啊…”今年6月,在余姚市总工会以“守好红色根脉·班前十分钟活动”为依托创新推出的首期“姚青年·开麦吧”特色宣讲活动上,领克汽车科技有限公司青年职工孙维彤的脱口秀宣讲作品《咱们汽车人》赢得了阵阵笑声和掌声。据统计,通过一系列特色宣讲活动,余姚市总工会目前已累计打造各类富有“新潮感”的宣讲作品17件,开展理论宣讲110余次,覆盖职工2.4万余人。“青年说”、“青年讲”已成为主流与潮流。“努力在队伍打造汇聚‘青年气’,在宣讲形式上注重‘新潮感’,在内容创作上凸显‘真理味’。余姚市总工会党组成员、副主席汤帅表示。为了让宣讲作品既“接天线”又“接地气”,余姚市总工会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研学两手抓,不断打出更多富有"真理味”、群众味、平实感的优秀宣讲作品,并主动融入青年职工群体,用职工喜闻乐见的“青言青语”,持续推动理论宣讲“声”入人心。
据悉,余姚市总工会目前已累计打造工会青年宣讲队47支,汇聚青年宣讲员620余名,通过设立“姚工青年说”“陆埠青马”“江丰挺膺”等市(县)一乡镇(街道)一企业三级代表宣讲团,以小三级工会联动的形式撑起了青年理论宣讲的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