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丙科,宁波市鄞州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教师、省教坛新秀。他是一名“工匠”,更是一名“工匠之师”,从事教育行业13年,始终秉承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以“匠心”坚守职业教育,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技能人才。
“技”“师”结合的“双师型”教师
杜丙科教学方法多样,是校内公认的寓学于乐型教师。而作为一名职业教育学校的老师,他还时刻不忘精进自身技能,以赛促学、以赛促能,先后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全国“创新杯”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和说课比赛等全国及省市比赛中斩获一等奖,锤炼成为一名教学水平高、实践技能强的“双师型”教师。
“职校老师,除了要能讲好理论课,更要像一位师父,传授职业之技。”杜丙科说,精湛的技艺如何传承,修炼内功是第一步。大赛前,他常常等学生下晚自习后才去上机,一次操作需要2到3个小时,练过凌晨是常有的事情。“我的每一次练习都是一次经验积累,帮助学生少走一些弯路。”杜丙科对各种操作反复推演,总结能够提升学生技能的方法,最终将职业素养融入到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当中。
此外,杜丙科利用自身资源深入企业调研,将行业发展和企业人才需求融入教学,不断改革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力求培养与时俱进、企业所需的智能装备人才。
道技合一的引路人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杜丙科说,比起老师,他更想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唤醒他们自我发展的信心与动力,构建学习内驱力。他记得,自己第一次当班主任时,就遇到了班上多数孩子丧失学习动力的情况。
那一届高三恰逢技能高考改革,杜丙科班里的学生因不适应,在第一关技能考试中成绩大比分落后其他班级,“不少孩子遭受打击,提前进入了自我放弃状态。”为此,杜丙科开始利用课后时间一对一找人谈心,扮演起“知心大哥哥”的角色,以自己从职高考入东南大学的例子鼓励学生重拾信心。最终,在单考单招时,班里40位参考学生中有29位本科上线。
近日,又有好消息传来,杜丙科曾经的学生——2016级数控专业的王海涛顺利考取上海大学机械专业硕士研究生,完成了从职高生到“双一流”大学研究生的逆袭。“十分感激我当年的班主任杜丙科老师,是他以身说法鼓励我重拾信心,即使毕业了,我也时常想起杜老师的教导,激励我继续前行。”王海涛说。
“理论”“实践”并行的科研人
在指导学生的同时,杜丙科坚持“理论与实践并行”,不断提高科研能力。他坚持每学期完成1篇教育教学案例或高质量的论文。从业至今,先后参编出版《数控车削加工与实训一体化教程》《漫游校园数字化工厂》《钳工工艺与实训》等书籍,完成《创意类产品的设计与打印》《基于中职机械专业“液压与气动”课程校本化开发与实践》等课题,获得市一等奖。
此外,杜丙科加入名师工作室,时常与学科带头人沟通、交流与合作,参与工作室课题申报,以课题为载体,不断促进研究能力提升。